每当高架发生事故时,相信人们最为关心的是人员伤亡情况以及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桥梁损伤程度如何?哪个部位最需要率先加固?在事故发生的当晚,无人能第一时间给出量化答案。
日前,记者在上海召开的“智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研究”高端论坛上了解到,在不久的将来,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以下简称上海城建院)打造的高架桥梁大数据管理平台让城市高架变身可以“说话”的智能结构,为小跨度桥梁开出健康“诊断”处方。
这项技术将率先在同济路高架上进行试点,有望年内实现数据的采集与传输。“同济路高架桥梁结构安全运行大数据管理平台”结合实时检测、GIS(地理信息系统)、BIM(建筑信息模型)于一体,集成高架设计、施工、养护及维修等数据进行大数据智能分析,在高架上安装传感器,使高架每一刻的结构状态呈现为可视化的数据。”上海城建院设计总监刘伟杰表示,一旦发生事故,管理者的终端第一时间接收到数据,为事故处置、结构修复和交通的迅速恢复提供科学支撑。
目前,像同济路高架这种小跨度的高架在全国高架中占比约80%,同济路高架在超重车、集装箱卡车的高频作用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出现了影响结构安全及使用性能的病害。通过在高架部分路段安装传感、传输及采集设备,着重监测高架通行车辆的载重和身份信息以及城市高架装配式结构的整体受力性能,监控高架结构寿命,进行风险预测,为安全事故应急处置以及城市高架的养护维修提供量化、科学、直观的参考。据悉,更多新技术的融入,将为城市高架2.0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提供一套全新的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