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南省农林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站内搜索:
院长信箱
|
在线咨询
|
人才招聘
|
网站地图
关于我们
院况简介
领导班子
获奖荣誉
机构设置
院长致辞
资质证书
发展历程
新闻动态
综合新闻
图片新闻
公告通知
微信推文精选
政策法规
质量管理
认证证书
方针与目标
管理动态
行业资讯
首 页
联系我们
联系方式
在线咨询
工程案例
典型项目
获奖项目
业务范围
森林资源监测与调查规划设计
交通市政规划设计
勘察测量设计
农业规划设计
建筑规划设计
风景园林设计
国土空间规划设计
林产工业设计
工程建设监理
生态环境工程建设
林权交易服务
鸿林餐饮住宿
专家介绍
森林资源监测与林业规划设计
农业规划设计
林产工业设计
规划景观设计
勘察测量工程
交通规划设计
建筑规划设计
工程建设监理
文化建设
院志概况
VI识别
党团建设
工会之家
首 页
关于我们
新闻动态
业务范围
质量管理
工程案例
专家介绍
文化建设
联系我们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努力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来源:全国勘察设计信息网 发布日期:2021年12月8日 访问次数:6115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时隔一年,今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样场合再次强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但我们会全力以赴”,充分表达了中国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决心。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对努力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行全面部署。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质量发展内涵丰富,涉及供给、需求、资源配置、经济循环等方方面面,而绿色、低碳、可持续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碳达峰、碳中和有利于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建立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的现代化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的提出将中国的绿色发展之路提升到新的高度,将成为未来数十年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十四五”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碳达峰、碳中和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中国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有利于推动污染源头治理,实现降碳与污染物减排、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协同增效;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特别是由此造成的极端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造成的损失;有利于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将推动中国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责任。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形势紧迫,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又一场严峻大考,需要世界各国协同行动、携手应对。2015年通过的《巴黎协定》指明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新努力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拿出务实举措。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向国际社会作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将为全球能源与气候治理合作注入强大动力,为世界创造巨大的绿色低碳发展机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务实之举。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主要路径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一是多元化发展非化石能源。锚定2030年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大力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布局开发建设水电站;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积极有序推进核电建设;因地制宜推动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二是完善能源市场化机制。着眼建设全国统一的电力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和完善中长期、现货和辅助服务统筹协调的电力市场体系,进一步扩大市场化交易规模,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推动电力交易机构独立规范运行和增量配电试点项目落地,推动电网企业剥离装备制造等竞争性业务。三是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全力维护能源供需动态平衡,妥善应对处置能源领域突发事件,增强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化保障能力。
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一是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严格落实钢铁等行业产能置换政策,加大落后和过剩产能淘汰力度,持续推进处置“僵尸企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加强“两高”项目节能审查,把好新上项目的节能环保低碳源头关。二是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和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培育两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加快服务业创新发展和新动能培育。
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一是突出重点领域。以冶金、建材、石化、化工、电力等行业为重点,扎实推进节能降碳工作。加大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力度,推动“公转铁”、“公转水”和多式联运,推广节能和新能源车辆。推动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项目建设和碳中和试点示范建设。二是深入实施绿色化改造。充分挖掘存量空间,在节能降碳重点行业深入开展绿色化改造,优先选择化石能源替代、原料工艺优化、产业结构升级等源头治理措施,统筹开展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试点示范。在工业园区大力推行循环经济,鼓励资源综合利用,协同推进节能减污降碳。
激发绿色技术创新活力。一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创新。建立基于全球合作的低碳科技创新体系,推动高能效、资源循环利用、零碳能源、负排放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性技术、颠覆性创新技术的研发创新,部署一批具有前瞻性、系统性、战略性的低排放技术研发和创新项目,突破关键材料、仪器设备、核心工艺、工业控制装置等方面的绿色技术瓶颈,打造全球低碳科技创新中心。二是加速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健全绿色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体系,扶持初创企业和成果转化。引导各类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基金、地方创投基金等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设置分类科学、合理多元的绿色技术评估评价体系,强化目标任务考核和现场验收,重点考核技术的实际效果、成熟度与示范推广价值。
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化机制。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政府性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发挥政府性资金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资。深化资源税改革,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环境保护税制,健全绿色低碳税收优惠制度。推进资源环境类价格改革,强化节能环保电价机制,完善差别化电价政策、峰谷电价形成机制、绿色行业用电支持政策。二是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创新绿色融资产品和渠道,强化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创新环境权益金融市场。三是发挥好市场化机制的促进作用。统筹碳排放权、用能权、节能量、绿证交易、绿色电力交易等相关市场化机制,加强政策机制间有机衔接。
巩固提升生态碳汇能力。一是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严格管控自然保护地范围内非生态活动,稳妥推进核心区内居民、耕地、矿权有序退出。二是巩固提升绿色碳汇能力。以林业和草原为重点,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增加森林、草原、湿地等资源总量,增强生态系统功能,加强资源保护及灾害防控,协同做大碳汇增量;制定林业和草原碳汇行动方案,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开展湿地治理与修复,注重湖泊、河口等淡水湿地资源的保护与恢复。三是大力开发蓝色、棕色碳汇潜力。开展海平面监测评估、蓝色碳汇研究及试点工作,推动海洋生态修复。有效发挥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挖掘棕色碳汇空间,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坚持在多边框架下开展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积极推动《巴黎协定》全面有效落实。积极推动中美之间气候领域对话与合作,深化中欧绿色合作伙伴关系。加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制定中国在“一带一路”国家投资项目的应对气候变化指引,限制高碳项目投资,帮助“一带一路”国家经济绿色复苏,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利用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契机,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国家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贸易领域的全面合作。
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利用网络、电视、纸媒等宣传载体,以及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世界环境日等时机,搭建多层次、全方位信息传播渠道,做好公益广告和主题宣传,提升全社会绿色低碳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二是鼓励绿色消费。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完善绿色产品推广机制,扩大绿色产品供给,提高节能低碳产品市场占有率。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行动,建立有助于绿色生活的政策和管理制度,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和消费习惯。
积极践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成效显著
能源结构持续调整优化。一是能源供给结构更趋合理。经过多年发展,中国能源生产和供应能力显著提高,能源供给结构持续优化,原煤占比从2015年的72.2%下降到2019年的68.6%,天然气占比从2015年的4.8%上升到2019年的5.7%,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占比从2015年的14.5%上升到2019年的18.8%。二是能源消费结构更趋低碳。积极推进节能降碳和大气污染防治,不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可再生能源持续快速发展,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从2015年的12.0%上升到2020年的15.9%;煤炭消费占比从2015年的63.8%下降到2020年的56.8%。
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在工业领域,“十三五”期间,中国钢铁行业提前完成1.5亿吨去产能目标,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明显提高,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下降3.0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升3.8个百分点。在建筑领域,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8年底,全国城镇建设绿色建筑面积累计超过25亿平方米,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超过40%。在交通领域,企业运转更加高效,绿色公交普惠民生。2019年,监测的城市公交企业百车公里单耗从2015年的48.9千克标准煤降低到38.1千克标准煤,下降了22.1%;全国拥有公共汽电车69.33万辆,其中纯电动车占比从2016年的15.6%提高到46.8%。
节能低碳新技术、新装备普遍推广。截至2019年底,钢铁行业大中型企业中,干熄焦技术普及率从2005年不足30%提高到92%以上;水泥行业低温余热回收发电技术从2005年开始起步提高到80%以上,第一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推广率达99%,目前已研发示范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电力行业300MW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比重由2005年的47%上升到81%,钢铁行业1000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炉比重由2005年的21%上升到50%,建材行业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比重由2005年的39%上升到99%。有关部门和机构积极推广节能低碳技术产品,发布了多批次、多领域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和典型应用案例。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稳健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中国碳市场从无到有、试点先行、区域起步、稳健发展,经过多年实践探索,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000家,涉及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中国碳减排进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有助于节能降碳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持续完善节能降碳领域的财政、税收、价格政策,建立健全用能权交易、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市场化机制;绿色金融从无到有、快速发展,成为绿色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截至2020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约12万亿元,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约8000亿元,居世界第二。强化节能领域事中事后监管,累计对2万家以上高耗能企业实施节能监察,主要高耗能行业基本实现全覆盖;加快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体系建设,提高能源管理精细化水平,促进互联网与节能工作深度融合,提高节能宏观调控能力;连续实施“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整体协同推进,国家节能标准体系不断完善。
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与各方一道积极推进《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谈判,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国际能效合作,推动落实《G20能效引领计划》。加强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食计划署、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领域的交流合作。在北京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绿色发展中的作用,通过资金动员、能力建设、促进技术转让等方式,帮助各成员国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来源:《红旗文稿》
(作者:史作廷 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时希杰 国家节能中心综合业务处处长)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城南中路232号 电话:0731-85365808 网址:
www.hnafi.com.cn
版权所有:湖南省农林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5 HPGC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02047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