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正站在发展逻辑重构的“十字路口”。过去数十年,行业依托房地产红利与基建投资扩张,形成了以规模化发展为核心的发展路径。然而,随着全球科技革命深化、“双碳”目标推进及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行业传统发展动能逐渐减弱,部分企业陷入“量增利减”的困境。在此背景下,“十五五”时期,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必须打破路径依赖,将发展逻辑从“规模导向”转向“价值导向”,从被动适应市场转向主动引领变革,实现价值服务集成整合商的蜕变。
行业价值重构的驱动因素:内外双重倒逼的必然结果
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价值逻辑的转变,并非单纯的战略选择,而是外部环境变革与内部发展需求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从外部来看,三大核心因素正在重塑行业价值坐标系:一是城市建设与管理新要求,城市发展迈入提质增效阶段,城市更新、安全韧性建设、智慧场景落地等需求,推动服务从“单一设计”向“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延伸;二是“双碳”目标下带来的约束条件,催生了绿色低碳新的服务场景和新的服务要求;三是数智化的快速发展,数据资产与智能工具成为价值创造的新载体。
从内部来看,行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也
加速了价值逻辑的转变。一方面,传统业务同质化竞争白热化,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技术能力断层问题凸显,在新兴领域存在技术脱节,无法满足市场对高附加值服务的需求。
内部倒逼,结构性矛盾加速逻辑转变。价值提升不仅是应对外部压力的手段,更是企业突破增长瓶颈、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内在需求。过去依赖规模扩张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正式落幕。“十五五”期间,勘察设计企业必须彻底打破规模化、以扩张为核心的发展逻辑,以数智化与低碳化为双轮驱动,重构业务逻辑与价值体系,方能在“头部集中、腰部分化、尾部出清”的行业格局中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开启价值增长的新征程。
思维破局:从规模导向到价值导向的认知重构
企业实现价值增长的首要前提是完成底层思维的彻底变革。规模增长以资源投入、市场份额扩张为核心,价值增长则以技术创新、服务升级、效率提升为驱动,二者在目标、竞争要素与可持续性上存在本质差异。“十五五”期间,企业需重点实现两大思维转变:
从“人力密集型”到“资源密集型”,革新价值创造方式
长期以来,行业深陷“人力密集型”的发展陷阱。在该模式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高度依赖设计师的个人经验与劳动时间,业务增长几乎等同于人员规模扩张。承接更多项目需要招聘更多设计师,提升产值需要延长工作时间,形成了增收不增利的恶性循环。“资源密集型”模式以“整合核心资源创造超额价值”为核心,将企业的竞争力转向“资源质量与协同效率”,彻底打破传统模式的瓶颈。资源并非简单的资金或设备,而是涵盖数据资源、技术资源、生态资源、资本资源四大核心要素的复合型资源体系。数据资源是企业可复用、可交易的核心资产;技术资源强调聚焦细分领域构建技术壁垒,通过整合内外部技术资源,形成“自主研发+合作共建”的技术体系,集中资源突破核心技术不再是广而不精的技术布局;生态资源是企业重要的战略资产;整合资本资源,能够有效支撑业务拓展。
从“项目思维”到“经营思维”,升级战略认知逻辑
项目思维是以单个项目为核心,聚焦项目交付的效率与质量。在行业快速发展期,项目数量充足、市场需求稳定,能帮助企业快速响应市场,实现规模扩张。但在行业下行期,市场需求萎缩、竞争加剧,其局限性日益凸显:企业过度关注单个项目的“短期收益”,忽视长期战略布局;依赖“接项目—做项目—等项目”的被动模式,缺乏主动创造市场的能力;各项目之间缺乏资源协同,形成“信息孤岛”“资源浪费”。经营思维则以企业长期价值最大化为核心,聚焦核心能力构建与可持续发展,强调从被动接项目到主动造市场、从单个项目盈利到全价值链增值、从项目独立运营到资源协同共享。这一思维转变并非否定项目的重要性,而是将项目视为“构建核心能力、验证商业模式、积累核心资源”的重要载体,通过项目运营实现企业长期价值的提升。经营思维要求企业主动挖掘市场需求、创造新的业务场景,发现未被满足的需求,构建“需求—解决方案—市场”的主动拓展模式。从“项目思维”到“经营思维”的转变,并非简单的理念调整,而是涉及市场拓展、资源运营、客户管理、战略规划等多维度的系统性变革,需要企业打破传统惯性,建立全新的运营逻辑。
四维价值整合: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
要成为价值集成整合服务商,企业需从数据价值、技术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四个维度入手,整合资源,重构业务边界,构建不可替代的竞争壁垒。
技术价值:聚焦细分领域,筑牢技术壁垒
在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技术成为企业差异化竞争的核心。企业应摒弃“大而全”的技术布局,聚焦自身优势细分领域(如智慧交通、韧性城市、绿色建筑、低空经济等),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构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技术壁垒。值得注意的是,技术投入已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生死线”。在行业下行期,企业若减少技术投入,将失去未来竞争的“入场券”;只有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才能在行业重构中抢占先机。
数据价值:以设计为入口,打造新利润源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据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勘察设计企业作为项目全周期的“信息入口”,掌握着项目从策划、设计到建设的核心数据,具备天然的数据优势。企业应将数据作为核心资产,通过数据标准化、治理、资产化,将“沉睡数据”转化为“盈利数据”。
具体而言,企业可从三个层面挖掘数据价值:一是数据服务层,为政府、业主提供数据咨询、数据分析服务,如基于项目数据为城市规划提供决策支持;二是数据产品层,开发标准化的数据产品,如BIM模型数据库、行业基准数据库等;三是数据运营层,通过数据驱动业务创新,如基于用户行为数据优化交通线路设计、基于建筑能耗数据提供节能改造方案。通过数据价值的挖掘,企业可建立新的利润源,摆脱对传统设计业务的依赖。
生态价值:做产业链“连接器”,撬动增长杠杆
未来行业竞争是“生态位之争”,单打独斗者将失去生存空间。企业需主动融入或构建产业生态,从产业链执行者转变为“连接器”,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实现生态协同发展。构建产业生态的核心是“共赢”,企业需明确自身在生态中的定位,通过为合作伙伴提供价值(如技术支持、市场资源、数据服务),吸引优质资源加入,形成“资源互补、利益共享”的生态格局,以生态杠杆撬动企业增长。
社会价值:锚定政策红利,实现双向共赢
社会价值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石,也是捕获政策红利的关键。勘察设计行业与国家战略紧密相关,企业应将社会价值融入业务战略,通过参与国家战略项目,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双碳”目标下,企业可聚焦绿色建筑、新能源工程等领域,开发低碳设计技术、提供碳减排咨询服务,既响应国家政策需求,又开拓新的业务市场。同时,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可提升品牌影响力,获得政府、业主的信任,为业务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实施路径:突破“四重门”,分阶段实现创变跃迁
以价值为导向的转型发展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企业突破组织、技术、模式、数据四大维度的“四重门”,分阶段推进创变跃迁,逐步重构业务体系与核心能力。
组织:从“管控”到“赋能”
传统勘察设计企业多采用“专业条块化”的组织架构,部门之间壁垒森严,协同效率低。转型过程中,企业需打破专业壁垒,建立“赋能型”组织架构。一方面,通过成立跨专业、跨业务的项目团队,提升协同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搭建共享平台(如技术共享平台、数据共享平台、资源共享平台),为员工、团队提供支持,激发组织活力。
技术:从“工具”到“资产”
传统模式下,技术多被视为“工具”,用于提升设计效率,未能形成核心资产。企业需转变技术理念,将技术作为“核心资产”,通过技术研发、专利申请、标准制定,构建技术壁垒。同时,推动技术融合,打破专业技术壁垒,如将BIM技术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开发智能化设计平台,实现技术价值的最大化。此外,企业还需建立技术转化机制,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商业产品或服务,如将研发的低碳设计技术转化为碳咨询服务,实现技术资产的变现。
模式:从“交付”到“共生”
传统业务模式以“交付图纸”为核心,与业主、合作伙伴的关系是“一次性交易”。转型后,企业需建立“共生”模式,与业主、合作伙伴形成长期合作关系。例如,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企业不仅提供设计服务,还参与项目运营、维护,通过与业主共享项目收益、共担风险,实现“利益共生”;与合作伙伴通过资源共享、技术协同,实现“资源共生”。“共生”模式可提升客户黏性、降低合作成本,为企业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数据:从“沉睡资产”到“核心引擎”
多数企业积累了大量项目数据,但这些数据多处于“沉睡”状态,未能产生价值。企业需通过数据标准化、治理,激活“沉睡数据”,将数据转化为“核心引擎”。首先,建立数据标准体系,统一数据格式和口径,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可用性;其次,通过数据治理工具,清理冗余数据、修复错误数据,提升数据质量;最后,建立数据应用机制,将数据融入业务全流程,如基于数据优化设计方案、基于数据预测项目风险,实现数据驱动业务发展。
管理者行动建议:以终为始,将“想透”转化为“做透”
企业转型的关键在于管理者的决策与执行。管理者需以“终局思维”锚定价值高地,将“想透”的战略转化为“做透”的行动,带领企业突破增长瓶颈。具体而言,“十五五”时期管理者需聚焦以下三大核心任务:
第一,战略聚焦,淘汰低效业务,瞄准创新业务。在行业下行期,聚焦是企业生存的关键。管理者需对现有业务进行全面梳理,淘汰低效、低附加值的业务,将资源集中于高价值、高增长的创新业务。例如,对于盈利微薄且无增长潜力的传统设计业务,可逐步缩减规模;对于符合国家战略与市场需求的创新业务,需加大资源投入,打造核心竞争力。同时,管理者需制定清晰的战略目标,明确创新业务的发展路径与时间节点,避免“盲目转型”“分散资源”,确保战略聚焦、执行有力。
第二,组织重构,打破专业壁垒,建立开放生态。组织架构是战略落地的基础。管理者需推动组织重构,打破传统的专业条块化壁垒,建立灵活、协同的组织架构。一方面,通过成立跨专业、跨业务的项目团队,提升组织的协同能力;另一方面,建立开放生态,选择“盟友而非对手”,通过成立生态作战单元,整合外部资源,实现生态协同发展。例如,管理者可牵头与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与施工企业、运营服务商建立战略联盟,共同拓展全生命周期服务业务。通过组织重构,提升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与市场响应速度。
第三,技术升维,建立数据交付标准,强化技术壁垒。技术升维是企业转型的核心驱动力。管理者需将技术升维纳入战略核心,重点推进两项工作:一是建立数据交付标准,推动从“图纸交付”到“数据交付”的转变。制定项目数据交付的格式、内容、质量要求,将数据交付纳入项目验收标准,确保数据的可用性与价值性。二是强化技术壁垒,聚焦细分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激励机制,吸引核心技术人才,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同时,通过专利申请、标准制定,保护技术成果,构建技术壁垒。
“十五五”期间,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价值增长绝非规模扩张的简单延续,而是技术创新、模式重构与组织变革的系统工程。实现价值服务集成整合商的转型,从规模增长到价值增长的跨越,需要企业彻底打破“人力依赖”“项目思维”的传统桎梏,以数智化与低碳化为双轮驱动,以四维价值整合构建差异化优势,以分阶段路径稳步推进转型。唯有主动顺应行业变革趋势、重构价值逻辑,企业才能穿越周期、实现蜕变,在新竞争格局中占据主动地位。
|